指尖上的“身份证”
发布日期:2017-04-25来源:中国密码学会
【字体:大 中 小】打印
“身份证”,对于几乎所有中国人来说绝对是一个十分熟悉的东西。连小沈阳上台,都先说一句:“我是一个有身份(证)的人。”
而在中国居民身份证的发展过程中,2013年1月1日,则绝对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。因为从这一天起,伴随中国公民走走过28年岁月的第一代身份证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,而科技含量更高、融入生物识别等功能的二代“指纹”身份证,正式走进人们的生活。
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加强了三大技术领域的创新变化:融入IC卡技术、多种防伪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。
首先使用非接触式IC卡芯片作为“机读”存储器。芯片使用特定的逻辑加密算法,有利于证件制法、使用中的安全管理,增强防伪功能;
第二证件信息的存储和证件查询采用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,既可实现全国范围的联网快速查询和身份识别,也可以进行公安机关与各行政管理部门的网络互查,能够有效利用人口资源,实现信息共享,加强社会管理。
第三第二代身份证芯片内储空间比较大,可将持证人经加密后的生物特征数据(指纹、掌纹、声纹、DNA指纹、虹膜、相貌等)存储其中,利用生物特征识别(BIOMET-RICS)技术来帮助个人身份的鉴定,那将使其身份识别功能大大加强。
毫无疑问,融入新工艺、新技术的第二代身份证全面应用,意味着中国社会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完善,社会管理科学创新进一步加强,人口管理通过网络化、数字化的处理,在信息采集、数字整理的基础上进行。然而,当指纹认证这一“新鲜玩意”,成为新身份证“标配”功能,人们对这次换领新二代证,投入了更多关注的目光。
责任编辑:
相关稿件